脾胃弱,津液枯,食欲毫无,宜养其阴以生津,如西洋参、石斛、生谷芽、生内金、荷叶、绿萼梅,叶天士用乌梅肉伍木瓜养胃阴,临床用之甚效。
在临床上喜用经方治疗慢性胃炎,次则效法东垣调理脾胃升降,然若患燥热之证,或病后热伤肺胃津液,以致虚痞不食,舌绛咽干,烦渴不寐,肌肤发热,便不通爽,九窍不和者,则属于胃阴不足,此则不宜芪、术、升、柴等药,而当用降胃之法。宜甘平或甘凉濡润之法以养胃阴,这样津液来复,通降目的可达。
治疗胃阴不足,多以甘凉柔润之品为主。强调养阴不伤胃,清热不伤阴的原则。
药物多选取甘、平、凉之品,如沙参、麦冬、玉竹等,并加乌梅、木瓜、山楂等酸味之品,酸甘合化。
如肺胃阴虚者,投以甘寒凉润药物,常选麦冬、生地黄、沙参、玉竹、石斛等;肝胃阴虚者,投以酸甘生津之品,常选阿胶、生地黄、白芍、麦冬、知母、人参等;肝火伤及胃阴者,投以甘凉濡润之品,常选天花粉、麦冬、沙参、玉竹等。
慢性胃胃阴不足之证,不宜温燥,只宜甘凉濡润,如北沙参、麦冬、生地黄、玉竹、白芍、炙甘草、石斛、佛手等。
益胃养阴用白芍、甘草、玉竹之类。
白芍长于敛阴,《本草正义》曰:“补血,益肝脾真阴,而收摄脾气之散乱,肝气之恣横”甘草配白芍即芍药甘草汤,取其酸甘化阴之妙。
玉竹乃味甘多脂、质柔而润之品,长于养阴,补而不腻,与天冬、麦冬功效相近似。但天冬能滋肾,麦冬可清心,而玉竹则长于养胃生津,滋阴润肺,故其养阴益胃效果比较好。
遵叶天士甘凉润燥法以养阴益胃,常用沙参麦冬汤加味治疗。
其尤喜用百合、白芍二味,谓百合一味诸多著作皆言其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然其滋养胃阴之功能未为众医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eishacan.com/zybss/10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