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沙参
第一味药,北沙参。北沙参也是典型的补阴药,是清补药,所以是偏寒的,它也有苦味,这个苦表示它能清泄,它主要作用的是肺胃两经。所以它主要用于肺阴虚的燥热咳嗽,有燥有热,它能够三者兼顾。它可以同类的药配伍,如果痰咳喘的时候,还可以配伍止咳平喘祛痰的药。它又作用于胃,能够养胃阴、清胃热,又能生津止渴,所以常常同类药的配伍。如果出现了恶心呕吐,可以配伍清胃止呕的药。如果有肠燥便秘,配伍润肠通便的等等。我们书上有的写了、有的没有写,这些原则都是适用的。所以对于北沙参来讲,就记住了肺胃二字,把主治和配伍共性的问题,把它套进去,北沙参基本上就应该说都能掌握。
另外,北沙参在我们教科书上没有要求属于十八反,没有十八反(的要求)。有的书上是这样的,我们不主张。因为北沙参,我们这个出处是《本草汇言》,《本草汇言》是明代末年倪朱谟的一个本草书,远远在《神农本草经》之后,所以它不是十八反的内容,所以不应该强加在北沙参(身上)。因为它和传统的沙参植物来源完全不一样,它是伞形科的。所以我们今后在药材当中,凡是根比较直、比较硬、比较脆,这种沙参就是北沙参。
南沙参
下面一个药,南沙参。南沙参就是《神农本草经》上的沙参,因为它主要长在沙质地里面。这种沙参挖起来以后,它因为它是桔梗科的一种植物,用它的根,这个根非常空疏,就像那种塑料泡沫,很空疏。所以沙参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在西南地区把它叫做泡参,比较空泡,它的质地比较轻,有很多孔,不结实,不致密,所以大家一定要搞清楚,《本经》的沙参是南沙参。后来因为有了北沙参,相对于北沙参而言,把它称为南沙参。其实南沙参北方也产,只不过在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的省区产得多一些,北沙参现在也是全国很多地方都产,但是最早在明末清初它主要产地山东这一带,相对来说它偏北一点。现在南北已经没有意义了,两种沙参,地不分南北,同样都在出产。
南沙参就是《本经》的(药),它也是作用于肺胃的,也是比较典型的清补药,也是偏寒的,所以南沙参加上一个微苦,也是可以。很多书(上)本身也有苦味,也加上了,表示它能清泄,所以有没有这都是允许的。它对于肺和胃,和北沙参一样。南、北沙参有两点不同:第一点,一般认为在滋阴方面(就是在滋养肺胃方面),北沙参的力量略强于南沙参,只能说是略强,这个强度不是悬殊得很大;第二,南沙参略有一点补气祛痰的作用。如果说这种肺阴虚兼有微微的一点肺气虚,咳嗽有痰,南沙参更好;如果脾胃的阴虚兼有一点脾胃的气虚,那南沙参也是可以作为补气健脾的药来使用,只不过力量很单薄,一般没有把它专门作为补气药使用,也仅仅是倾向性。所以南北沙参,相同是主要的。不同,一个是力量的强度、强弱,北沙参强一点;另外,兼有功效南沙参多了一个补气祛痰;另外,南沙参是《神农本草经》的参,所以它是属于十八反当中反藜芦的参。
玉竹
下面第三种,玉竹。是百合科的玉竹,用的它的根茎。玉竹在古代根据它枝叶繁茂,下垂的样子,又把叫做葳蕤,一个草字头一个威武的威(葳),也有写草字头一个委婉、委曲求全那个委(萎)。蕤,一个草字头下面一个豕,就是那个猪那个豕,加了一个“生”字,我们书上有。自己看一下参考资料二,本品在古代又名葳蕤。因为现在我们今后方剂里面还要学加减葳蕤汤,知道它就是玉竹,名称上了解这么一点。
玉竹,按照现行的中药或者教材,普遍的认为它是典型的补阴药,而且是归肺胃两经的,所以它的基本作用和南北沙参一样。对于肺,也是补肺阴、润肺燥、清肺热;对于胃来说,也是补胃阴、清胃热、生津止渴的一个药。而且作用还比较平和,尤其是不容易恋邪,所以在外感初期,如果患者素体阴虚,又感受了风热,需要滋阴解表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患者素体阴虚,发散的药又要进一步的伤阴,如果专门补阴,那么又要恋邪。在作用于肺胃的这些补阴药当中,玉竹的滋腻性不明显,尤其是最不容易恋邪。所以相对来说,对于阴虚感受外邪的,尤其感受风热,或者温热邪气,常常选玉竹加在解表药当中,体现一个滋阴解表,所以我们刚才说的加减葳蕤汤,主要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况。所以这是按照目前的,一般的《中药学》或者中药(书)就这么多的内容。但是我们这一个《中药学》,归经加了一个心经,所以相应的它就能够养心阴、清心热。玉竹,应不应该有这个功效?应该有。在古代比如说在宋代的《日华子本草》里面都明确地提到了它能够润心,就是养心阴的意思,尤其是《本草新编》这些书还强调,如果治疗惊狂,如果说玉竹和人参这些药配伍,就少死亡之苦,就是说它对心阴虚引起的癫狂、狂乱有明显的效果。古代本草里面强调它作用于心,治疗与心阴虚有关的病证,从宋代开始一直有记载,更结合当代的研究,玉竹对很多,比如说心律失常、心衰引起的一些心悸、失眠,而且效果比较明显。所以根据古今的经验,就把心经给加进去了,应该说是对玉竹,既是对古代使用的一种总结,又是对现在发展的一种概括。对于玉竹的归心(经),对同学们来讲,就可要求可不要求。如果以我们这个教材为准就要求,因为今后还涉及到全国性的一些考试,用的教材版本不一样,因为到目前为止,一直到七版教材还没有强调,没有总结玉竹可以归心经。所以这方面,可以供同学们作一个参考。所以不硬性的要求,这节课就介绍到这个地方。
麦冬
下面我们继续介绍补阴药——麦冬,麦冬的原名叫麦门冬。从《神农本草经》开始呢,就以麦门冬为正名,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药典,把这中间的门字省掉了,就简称麦冬,所以我们现在也跟药典同步,也是把中间的门字去掉,所以今后同学们应该知道,凡是过去的处方里面的麦门冬,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这个麦冬,是同一个药物。只是在不同的时候,它们的正名采用了不同的名称,麦冬主要的作用的部位是,肺经、胃经和心经,所以它的作用的部位,和前面讲的玉竹是一样的,所以麦冬作用于肺经它也能够,补肺阴,清肺热,润肺燥,所以在临床上肺阴虚有燥热的,可以像前面的南沙参、北沙参和玉竹,一样地使用。但不同的是麦冬的滋阴的效果,就包括了清热和润燥的效果,都强于前面的三味药,所以它的滋阴作用要强一些。尤其是在养肺阴、清肺热的同时,它还长于利咽喉,所以这个阴虚肺燥、咽喉不利,咽喉疼痛,那么前面的三个药很少使用,而麦冬经常使用,比如说有个有名的经验方,玄麦甘桔汤。那么它和前面我们(讲的),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当中的玄参,一起配伍,还有配伍桔梗,主要是用于阴虚肺热的咽喉不利的,它长于利咽喉,那么麦冬作用在胃经,它的养胃阴和生津止渴、清胃热的作用,也是优于前面的三味药。所以我们今后在方剂里面,比如说这个《金匮要略》的麦门冬汤,或者《温病学》当中的,治疗口渴津伤的很多方剂里面,比如竹叶石膏汤这些里面都加麦冬,就是说这个作用。它也比前面三味药更强一些,在养胃阴的同时它还能够润肠通便,这是前面三个药所不明显的。所以治疗热病伤津、肠燥便秘,和生地、玄参配伍呢,就是有名的增液汤,所以麦冬在作用的胃的同时,它能够润肠通便,这是它的一个特征,另外这个麦冬作用于心,它能够养心阴,清心热,所以常常用于心阴虚、心热盛的,心烦不眠的这些症状。
那么它除了有和与玉竹一样的,清心热、养心阴的功效,而且作用更强一些以外,它又有宁心安神的作用,所以在治疗心神不宁的,比如说天王补心丹这样的方剂当中呢,麦冬还作为一个安神药使用,所以麦冬和玉竹相比较,那么它作用的部位相同,而且对三脏的滋阴、清热的作用,更强一些以外,它还有它的特殊性。比如说作用在肺的时候它能够利咽喉,常常用于咽喉不利,咽喉疼痛,作用于胃,它还能够润肠通便,治疗肠燥便秘,那么作用于心呢,本身它又能够宁心安神,用于心神不安的心悸失眠,(在)这样的一些病症的方当中使用,这是关于麦冬的简单的情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