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北岸,是一块肥沃的冲积平原。这一地区的陆地在宋代已基本形成。宋元时期,该地区设有通州,下领静海、海门两县。通海地区气候温暖,土质呈碱性,宜于植棉。优良的自然条件使这里逐步成为名闻全国的“土布之乡”。
壹
宋末,植棉和纺织技术传播到了江南,元初松江乌泥泾的黄道婆对手工纺织技术的改良,促进了棉纺织业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发展。元人马祖常《石田集》中有“江东木棉树,移向淮南去”的诗句,说明元代棉花种植已越过长江,传播到苏北地区。
明清时期,通海平原逐步成为了重要的棉花产区。明《嘉靖通州志》卷一《物产·货之属》有“木棉花”的记录,表明棉花已成为一种商品。清《康熙通州志》及《乾隆通州志》中记载了沿江农民“善种棉”“种业多棉花”。当时通海棉花已北销徐、淮、山东。山东客商以驴马袋装棉花北运而去,每袋重60斤,称为一“驮”。同时,通海棉花也大量南销福建、广东。通州乾隆时人汪芸巢的《州乘一览》中记载:“闽粤人秋日抵通收花衣,巨舶千百,皆装布囊。”可见南运数量之巨。而江南纺织业发达地区如松江也使用通海棉,《嘉靖松江府志》载:松江用棉花“邑贩自崇明、海门两沙来,碾去子卖于诸处”。
通海棉花不仅产量大,而且品质优良。如通海普遍种植的鸡脚棉,株秆短矮,叶缺五出如鸡脚,其纤维“绪理紧密、绵绵不断”,为各地所乐用。甘熙《白下琐言》中记载:道光年间,其叔父在南京孝陵卫设机织布,所用棉花“必得崇明、通州所产”,当地的棉花“只可作衣棉,不堪织布”。丰富的棉产为通海土布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清·甘熙《白下琐言》卷八
明代棉布已是当时通常的衣料。年,南通市郊明顾能墓出土了一批布衫、布裙、布鞋及十数匹棉布。在《康熙通州志》及《乾隆通州志》均记载了通海农民善织布,“所为布颇粗,然紧厚耐着”。早期通海土布的生产主要集中在沿江一带,这一区域被称为“北沙”,产布称为“沙布”。
通海土布业的发展,除了棉花原料特别丰富的原因外,其地理变迁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从元末至清初,长江主泓北移引起北岸持续坍塌,海门沿江一塌再塌,不得不五迁其县治。康熙年间,废县为乡,移民于永安镇,镇又逼江,复迁至通州治东北十五里之兴仁镇。由于土地日削、人口日密,人民生活加重了对纺织副业的依赖。《乾隆通州志》载:“海门兴仁镇值播迁转徙之余,尚能自食其力。家有机杼,户多篝火,一手所制,若布若带若巾,易粟足活三口,三手事事,则八口无虞。”土布的生产已向商品化方向发展。
清初通海地区的纺织工具和技术在《州乘一览》中也有记录:“有轧车碾去其实,名花衣。有弓弹之,名熟花衣。有细竹筒为筒,名条子。有纺车系以铤,纺而成纱。善纺者能三,三为常,两为下。浆纱,刷纱为上,浆多为下。于是上织机而为布。”从这段记录来看,制棉使用了轧车和弹弓;纺纱使用了复锭纺车,三锭纺车的使用也已常见;浆纱也用了上浆质量高的刷纱工艺。比较江南地区同时期的文献记载,可知清初通海的纺织技术已不亚于江南。产布又多称为“稀布”,松江地区也有同名的品种。
贰
在鸦片战争以前,通海地区的土布生产主要为本地人民自用。不求向外销售,故还称为“家机布”。由于棉花外销数量巨大,以土布做成的棉花袋因自身具有一定价值,往往还得到进一步的利用。清兵入关后,关内外交通畅通,山东青岛、烟台各帮商贩,往来于大连、营口及苏北徐淮之间,将通海棉花及少量土布销往东北。由于东北地区气候寒冷,棉布需求量巨大,除了做衣被以外,土布还有许多用途,如每年刷制炕面要用土布,制造豆制品用土布袋,牧民用粗布做帐篷,海船用粗布做帆。东北用布主要由松江、苏州等地提供,通海粗厚的土布在东北出现后便很受欢迎。
南通纺织博物馆收藏的百余年前通州紫花布匹料:紫花布格纹被单
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后,通海土布改为从上海转运东北,交通较先前便利许多,北销因而增长。通海稀布逐渐改进为上海地区北销的“套布”规格,即每匹长2丈2尺,宽近1尺,而称“尺套布”,以求替代松江土布,占领东北市场。至年营口被辟为商埠前,通海土布已占上海北销总数的1/4。营口开埠后,上海、营口间的海上运输迅速发展,通海土布运销东北的交通条件更为改善,北销数量持续增长,进而形成了近代闻名的“关庄布”业。至年通海地区已有一些著名的北销布牌,如鼎茂、天茂、天和等,在营口建立了信誉。
由于手工纺织的效率低下,特别是手纺,三四人纺纱仅够一人织用,土布产量人有限,东北的需求不能满足。年前后,印度的机制粗纱开始销于通海地区,并逐年扩大,逐步将劳力从低效的手纺中解放出来,投入到织造中,土布生产从此突飞猛进。机纱条干均匀,不易断头,有利于土布质量的提高,织户用其作经纱,织出“洋经本纬”的“大尺布”。这种门幅宽1尺2寸、长4丈的大尺布,更受东北人的欢迎,逐渐代替了尺套布的销路。八九十年代,通海每年已有两三万件(每件40匹)大尺布北销,而年时通海地区对机纱的需求每日达20大包。这已为通州大生纱厂的建立奠定了市场基础。
通海地区20世纪20年代后普遍使用的加装滑车梭盒与拉绳装置的投梭木织机
年大生纱厂建成出纱,织布原料更为充足,有的布牌已全用机纱织造了,以大尺布为主的关庄布生产与日俱增。经营土布的布庄大量涌现,形成众多布牌,其中以世昌德、德得记、同兴宏、章源大四大关庄最为著名。土布业与机器纺纱业间产生了强大的联进效应,两者的共同繁荣使南通的地方经济迅速崛起。
20世纪初期,通海关庄布已逐步侵夺了上海地区土布的东北销路。年,通海土布已占上海北销总数的3/4,计在15万件以上。年,为协调与促进关庄布的购销,布商们在上海成立了同业组织——沙布公所,并在营口建立了办事处。南通也成立了土布公所。
在关庄布业形成发展的同时,苏北徐州、淮阴及以南里下河地区各县客商也多来通海采购土布,将形成“县庄布”业;太平天国运动发展到苏皖后,江南的土布业遭战火破坏,南京客商以采购通海土布代替了苏松扣布,除自销外还转运安徽,形成了“京庄布”业;有上海商人将关庄布中的滞牌、霉布染成灰色,南运浙、赣,形成“灰坯帮”;民国初,又有浙江商人购布运至杭州,再转销金华、衢州、严州,形成了“杭庄布”业。但近代通海土布业的主体仍是关庄布业,县、京、灰、杭各帮庄销布的总和还不及关庄布销量的一半。各路土布业的发展使通海地区成为近代中国首屈一指的土布产区。
—年间是通海土布业的繁盛时期。在这27年中,平均每年向东北的销布在10万件以上,有些年份多达20万件以上。如加上京、县、杭、灰坯及本地自用之数,则数量更巨。据南通土布业同业公会及土布市场的记录,在九一八事变前,南通各种土布的年总产量在万匹以上。
叁
东北广阔而稳定的市场使通海土布业保持了长期的繁荣,同时落后的生产方式也随之长期保留。华北、江南土布产区在20世纪初,就开始迅速推广新型的手拉织机和足踏铁木织机,这两种织机的工作效率比传统的投梭织机高4倍以上。年,南通曾有人从江阴引进了手拉织机,但只在少数大布品种中使用,当时没有很大的推广。通海地区以投梭织机为主要织布工具一直沿用到20世纪30年代。
皮球花纹样
20世纪初期,通海土布的生产仍以个体家庭副业生产的形式存在,商业资本通过收购、贩运即可获得厚利,因而一直没有进入生产领域。在华北、江南土布产区普遍出现了商人雇主制、手工工场等新的生产关系,而在通海地区,到年时只有5家手工工场,每家资本1万—2万元,势力很小,且被土布行业排斥在外,年前他们已全部停闭。因此通海土布业已经隐藏着危机,只不过被东北市场的繁荣所掩盖着。
东北一直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侵吞的地方,20世纪20年代,日商棉布在东北的势力已很强大,关庄布开始遭到打击和排挤。年后,关庄布的销量已跌至10万件以下,并逐年递减,至年已不足4万件。九一八事变发生及伪满洲国建立后,运销东北土布的税率由每件4元增至16元,关庄布的销售完全被阻隔,近代名噪一时的关庄布业从此消失了。
柳条布
芦扉桂花格
20世纪20年代后期关庄布急剧衰落之时,通海织户谋求出路,开始注意品种和技术的改良。首先增加了县、京、杭庄布所需的大、小布及蓝货布(指“芦扉”“蚂蚁”“柳条”等色织布及蓝印花布品种)的织造。其次是推广手拉织机。手拉织机的工作效率较高,布幅也可增至1尺8寸。织户以20支纱作经纬,先染后织,仿江南灰平布(爱国布)的格式花样,织造“中机布”。此期间出现了一批拥有多台织机的专业“机户”和4家手工工场性质的布厂。年冬,南通通华布厂首先从江阴引进了30台铁木织机,织造阔幅布,九一八以后定名“雪耻布”,与洋布竞争。铁木织机也得到推广。年,中机布产量90万匹,雪耻布达万匹,他们沿着京、杭、县各庄路线行销,南路远至南洋、两广,北至陕甘。
但局部的改良、创新无法弥补丧失东北市场给通海土布业带来的损失。关庄布消失之时,县、京、杭各庄均已受到机制布和江南“厂布”的有力竞争,年中机布、雪耻布的产量比年减少了40%。总之,九一八事变以后,通海土布业以关庄布的消失为标志,走向了衰落。
往期回顾
北京2.16米天文望远镜观测室工程
说南通古今菜肴——畜兽家禽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通城画家卢菊庵
南通地区抗日根据地的『对外贸易』
通大附院建设项目创『鲁班奖』纪实
说南通古今菜肴——咸水水产
七载春秋写华彩——国家大剧院建设纪实
南通建筑铁军引路人——王敏之
中国『南鸟巢』——南通体育会展中心
征文启事
征稿文章以传播历史知识,讲述南通故事为主,内容可涵盖南通地方党史、民俗风情、文化遗存、江海风景等多个方面。来稿一经采用,即根据相关规定支付稿酬。
文章字数在~字,配相关图片。文章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联系电话、通讯地址等以便联系。
投稿邮箱:ntszt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