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北沙参 > 北沙参作用 > 正文 > 正文

北大涉嫌弑母少年被抓获是什么让天才成为恶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2/8/6 13:49:04

4月25日晚,作为弑母案的最主要嫌疑人,北大少年吴谢宇在逃三年后,终于被警方抓获。

01天才少年的冷酷谋杀

吴谢宇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他的爸爸在几年前因癌症去世。妈妈叫谢天琴,是中学的历史老师。大概得益于妈妈的教育,从小学起,吴谢宇就表现出超常的自律:放学后从不跟同学在外面玩,直接回家写作业。

他是老师们口中的“天才”,同学们口中的“完人”,篮球场上的“篮板大师”。

年,吴谢宇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进了福州一中,从此成为福州一中同学们口中的“宇神”。

年,吴谢宇被北大经济学院提前录取,而当时福州一中一共只有4个提前录取的名额。

即使在进入北大后,吴谢宇在校的两年间先后获得了北京大学三好学生荣誉称号和廖凯原奖学金。

他与同学们关系不错,是个很合群的“学霸”,被大学同学誉为“大神”;他与妈妈关系也很好,大学期间几乎每晚与母亲通电话,说得都是些吃的好不好的话题。

以至于事情发生很久之后,还有同学不能相信:“我情愿相信自己去杀人,也不能相信他会杀他的妈妈。”

就是这样一个天才到近乎完美的少年,从网上购买了塑料薄膜、活性炭、杀虫剂、以及用于分尸的刀具和隔离服。他将母亲的整个尸体一层层的裹起来,并用活性炭和杀虫剂防腐。又网购了多个摄像头和红外线报警器,将房间封闭,用手机随时监控房间内的画面。

他用母亲的手机给亲戚朋友发了信息,说要随儿子到美国留学。又用母亲以前写的信,将每个字剪下来、粘帖、复印成一封辞职信,寄给母亲的学校。还向母亲的亲友借了多万元,然后逃之夭夭。

冷静到冷血,令人胆寒到心寒。

02吴谢宇的冷血,是否源于母亲的性格缺陷?

整个案件最让人费解的,是吴谢宇弑母的动机。有人说是他家里的精神病基因影响了他,但一个精神病人真的能如此冷静、周密的安排谋杀?

也有人猜测可能是被下了套陷入债务危机,且不说给如此高智商的少年下套有多大难度,即使陷入债务危机,杀掉母亲也并不像一个解决方案。

要分析吴谢宇的心理动机,恐怕还得从“原生家庭”入手。目前披露出来的信息不多,但抽丝剥茧之下,依旧能够找到一些端倪。其中最让人困惑的,是朋友、同事、同学对这位母亲的评价。

受害者谢天琴“个子不高,喜欢深色衣服,戴金属边眼镜”。她极度自律和克己,据说她当上老师后在夏天就没有再穿过裙子;在同事交往中话不多,从不参与“八卦”话题;她要强、忠贞、刻板、道德洁癖。

同事们所有这些对吴谢宇母亲的评价,虽然那么“正面”,却又如此严肃、如此无趣、如此冷冰冰,没有些许人味儿,就像儿子吴谢宇也“完美”的没人味儿一样。这样严肃到让人发冷的母亲,能给吴谢宇带来怎样的童年呢?

曼彻斯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EdwardTronick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静止脸实验(StillFaceExperiment)。

实验中,当妈妈与孩子积极互动的时候,孩子非常开心。但是,当无论孩子如何微笑、动作,想办法吸引妈妈的注意,都依然只换来妈妈的面无表情时,孩子崩溃了,大哭起来。

实验证明,在母亲保持静止脸的时间内,孩子心跳加速,体内压力激素增加,如果持续下去,他大脑关键部位的细胞可能死亡。

当妈妈一直漠视宝宝的哭声,认为他哭累了,就不哭了。也许确实能让宝宝不再哭泣、更加“听话”,但宝宝感受到的是完全的绝望和愤怒。

而从同事的评价中,我们心中勾勒出来的母亲谢天琴,不正是这样一张“静止脸”?也许吴谢宇幼年时的听话、顺从,正是源于对母亲的这种绝望和愤怒。

03妈妈的控制欲,是否让吴谢宇的叛逆来得更晚、更强烈?

在所有吴谢宇邻居、同学的回忆中,唯一让人感到有血有肉的,莫过于高中时他在接了一通电话后,跑去阳台号啕大哭。就在那段时间,他的父亲因癌症去世。

关于吴谢宇的父亲,信息很少。但也许他是家里那个唯一有人味儿,让人觉得温暖的成员。所以当父亲去世,不但吴谢宇遭受巨大的打击,他的妈妈谢天琴也几近失控。

据邻居回忆,从那时起,谢天琴变得异常敏感,只要听到楼里有谁家孩子在哭,就会跑上去说教。

对邻居的孩子尚且如此,对自己的孩子又会如何?有人说她儿子如此出色,根本不用谢天琴来管。但事实上,即使到了大学,谢天琴仍然每天要跟儿子通电话,关心衣食住行,这样的“远程控制”给一个青春期少年带来的,究竟是温暖还是压力?

去年,北大教授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教师的孩子特别优秀的比例最高,自杀的比例也最高。这可能源于教师的职业背景,让他们对孩子拥有更多的“控制欲”。

当同时身为老师和母亲,却不能把两种角色清晰的区分开来,把“严师出高徒”那一套完全照搬到家里,永远严格却少了无条件的母爱。在这样的压力下,孩子虽然管得相当“优秀”,心理却始终感到痛苦和绝望。

吴谢宇的优秀,让他就像一个虚构的人,聪明、孝顺、有礼貌、体育好,以至于连青梅竹马的女同学虽然仰慕他,却不敢谈感情——因为他太“完美”。

但吴谢宇当然不完美,这些“不完美”在他谋杀了母亲之后彻底爆发。他来到上海,完成了人生的初恋。而初恋的女友,是一个性工作者——这也许正是对身为道德卫士的母亲的最大“叛逆”。

吴谢宇对母亲大概还是有感情的,所以虽然网购了用于分尸的刀具,他还是没能完成。他的杀人、逃跑、再找个母亲最不屑的女人恋爱,这一切真像个青春期叛逆的孩子。

曾有心理学家说,孩子在应该叛逆的时候不叛逆,才是最应该警惕的。因为叛逆是孩子形成独立人格的重要过程,这个过程没有经历,孩子就变成“讨好者-不惜一切代价寻求别人的赞同”。这样的压抑很容易变成抑郁症而导致自杀。

或者,躁郁杀人。

吴谢宇显然一直都是个“讨好者”,尽管他那么优秀、智力出色,心里却始终是压抑的。这样的压抑和渴望独立的反叛,最终让他爆发而成为恶魔。

就像一位网友说的,一个孩子的错,永远都是父母的错。正是母亲的严肃与刻板,撕裂了吴谢宇的亲子依恋,成就了他的冷血;母亲事无巨细的控制和严格的规矩,让吴谢宇带上“讨好者”的面具,却积聚了更多的愤怒和反叛;母亲的教育把天才变成了恶魔。

反思之下,我们的孩子也许不像“学霸们”那般优秀,也不像“别人家”孩子那样听话,还常常要叛逆一下,时时跟我们斗气,但这才是一个鲜活正常的孩子应该有的状态。完美的孩子哪儿会存在呢?

话说回来,自己的孩子怎样都是完美的,不是吗?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eishacan.com/bsszy/110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北沙参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