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大暑小暑,上蒸下煮”,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非常适宜养护自身的阳气,同时祛湿。今年45岁的胡大哥患有支气管扩张症,反复咳嗽了十余年,甚至还会咯血,多年来深受疾病的折磨。直到他找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周天梅主任中医师。周天梅主任经过仔细的辨证后,建议在中药的基础上,在大暑这段时间再加上灸法来治疗,这段时间外界自然环境中阳气最甚,此时使用灸法治疗,补益阳气的效果最佳。治疗后胡大哥的病情有明显好转,咯血没有再发,还出现了一些里邪出表的症状:鼻塞流涕,身体关节疼痛,身痒。这些症状都代表了疾病从里面走到外面,病情由重转轻了。
中医学理论认为,自然环境的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从小暑到大暑,是四季中阳气鼎盛的时期,人们需及时调整日常生活习惯,遵循自然规律,以保持“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像胡大哥这样的患者可以在这个时医院中医内科的周天梅主任治疗,如所有的寒证、痰湿证,阳盛阴虚的人都可以用冬病夏治,治疗效果最佳、最有特点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扩张、哮喘病等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的疾病,也适用于怕冷、怕风、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患者。
在炎炎夏日如何“养阳”,周天梅主任在吃、穿、住、行这些方面给了大家一些小妙方,需要的赶紧收好了:
1.补水消暑,不可贪凉
小暑、大暑时,天气较为炎热,人容易出汗过多。此时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可以饮用绿豆汤、菊花茶来清热解暑。夏季消暑也不可贪凉,谨防损耗阳气。稍不注意,寒邪就会乘虚而入,从而损伤脾胃阳气。
大暑食疗方
冬瓜薏苡仁粥
材料:冬瓜克、薏苡仁40克、糯米50克
做法:将薏苡仁浸泡数小时;再将冬瓜、糯米和浸泡后的薏苡仁一起下锅,煮40分钟即可。
功效:薏苡仁具有健脾利湿的作用;冬瓜可清热祛湿、利尿;糯米则有养胃的功效。
沙参百合鸭汤
材料:北沙参30克、百合30克、鸭肉克
做法:将北沙参、百合、鸭肉分别洗净,一同入锅,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烧沸,再用文火炖至鸭肉熟烂即可出锅。
功效:此汤有养阴润肺、清热化痰的作用,适用于肺热阴虚所致的咳嗽咯痰、口燥咽干等。
入伏烧伏香
小暑、大暑期间,正值入伏。入伏后,一些地方有烧伏香的习俗。烧伏香是中医的三伏灸,即在伏天用艾灸熏烤特定的穴位,以达到消除身体不适的目的。烧伏香选用的艾叶有温经散寒和调经止痛的功用。入伏烧伏香,对祛除体内湿邪的效果显著。上文中的胡大哥就是在大暑节气接受了这项治疗。
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小暑后,白昼时间较长,这时可适当晚睡早起。建议晚上10:00~11:00间入睡,早上5:30~6:30起床。中午可以小憩,但时间尽量控制在30分钟左右,以免影响晚上睡眠。在夜间休息时,留心室温不可过低,尽量选取质地轻薄、柔软的卧具,做好腹部的保暖,要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此外,晚上睡觉时,不可使风扇直接吹头,以免风寒从头部侵入,损伤人体的阳气,对身体造成危害。
2.按摩穴位,自然解乏
夏季炎热的天气容易让人头晕头昏、无精打采。这是因为,暑多夹湿,常见四肢困倦、头晕乏力等症状。如果存在这些症状,可以通过自我按摩进行“自醒”。
01
太阳穴
位置:位于眉梢和外眼角之间的凹陷处。
功效:按摩此穴不仅能提神,还可缓解头痛症状。
具体方法:用双手食指或拇指置于两侧太阳穴,轻轻按揉,持续30秒。注意不可用力过度,以有酸胀感为宜。
02
百会穴
位置:位于头顶正中央处。
功效:按摩此穴可提神醒脑、升举阳气。
具体方法:双手食指叠按于百会穴,缓缓用力,以有酸胀感为宜。持续30秒,反复5次。
03
风池穴
位置:位于头后颈部两侧凹陷处。
功效:按摩此穴可提神醒脑,缓解眼部疲劳。
具体方法:身体正直,头向后仰,将双手拇指分别放置于风池穴两侧,轻轻按揉1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宜,反复5次。
3.运动避高温,炎热防中暑
在小暑、大暑的高温天气中,人体本身的热量消耗就很大,如果在高温下活动,更易引起中暑,所以最好选择在早晨或傍晚时运动,也可在家中做瑜伽、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运动。
来源:中医内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