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大量进补
中医认为,在人体正气强盛的情况下,“邪气”就不容易侵入机体,也就不会发生疾病,所以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十分重要。春天,要注意在日常饮食上的品种多样化,保证机体能够得到丰富而充足的营养供给。很多人喜欢在春天大吃大补,但这是春季养生的误区,要忌食大甜大腻、油炸多脂、生冷粗糙的食物。
随着天气的逐渐转暖,细菌、病毒也开始生长繁殖,所以大家要进行饮食调养,增强体质以抵御病菌或病毒的侵袭。
误区二:曲解“春捂秋冻”
春捂,是指下厚上薄,要注意脚部、背部、腿部的保暖。
不能急切地脱下厚衣穿上靓衫。可以先把上衣减掉一些,裤子可晚一些减,下身宁热勿冷。尽管春季阳气渐生,阴寒却未尽,要注意早春的温差幅度较大,早晨及晚上要注意穿多点,不要一天到晚都穿单薄的裙装,否则会导致关节炎与多种妇科疾病。
误区三:勿动静养
春天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人体应该借助这一自然特点,重点养阳,养阳的关键是“动”,切忌“静”,人们应积极到室外锻炼,但是老人春练不要太早,应在太阳升起后外出锻炼,锻炼前应喝些热水、牛奶、蛋汤等热汤饮,同时运动要舒缓。
误区四:常食酸性食物
中医提倡春天饮食应“省酸增甘”,因为春天人的肝脏阳气旺盛,若再吃酸性食物,易导致肝气过于旺盛,而肝旺容易损伤脾胃。所以,春季饮食应该要避免过多食用酸性的食物。酸性食物有羊肉、鹌鹑、炒花生、炒瓜子、海鱼、虾、螃蟹等。宜食用甘温补脾之品,可多吃山药、春笋、菠菜、大枣、韭菜等。
春天是“肝”所主,在五行上,“脾”是被“肝”管辖的,肝气在春天这个“主场”,很容易有恃无恐地欺负“脾”,春天补脾,能够保持“肝”“脾”之间的平衡、和谐。脾为后天之本,脾胃不好百病生,脾功能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人体生命的盛衰,所以春季养生最该补脾。传承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千年经典名方的参苓健脾胃颗粒,由北沙参、山药(炒)、薏苡仁(炒)、茯苓、扁豆(炒)等十味“药食同源”的道地药材配伍而成。其中,北沙参、白术为君药,起到补脾健胃,益气阴的功效;茯苓、薏苡仁、扁豆、山药为臣药,起到健脾化湿,又顾护脾胃之阴的作用。诸药合用,帮助脾胃运化吸收,补脾健胃、利湿止泻。
注:本文部分文字内容来源于养生之道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