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经逢原》:"上党人参,虽无甘温峻补之功,却有甘平清肺之力,亦不似沙参之性寒专泄肺气也。"《得配本草》:"上党参,得黄耆实卫,配石莲止痢,君当归活血,佐枣仁补心。补肺蜜拌蒸熟;补脾恐其气滞,加桑皮效分,或加广皮亦可。"《本草正义》:"党参力能补脾养胃,润肺生津,健运中气,本与人参不甚相远。其尤可贵者,则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润肺而不犯寒凉,养血而不偏滋腻,鼓舞清阳,振动中气而无刚燥之弊。且较诸辽参之力量厚重,而少偏于阴柔,高丽参之气味雄壮,而微嫌于刚烈者,尤为得中和之正,宜乎五脏交受其养,而无往不宜也。特力量较为薄弱,不能持久,凡病后元虚,每服二、三钱,止足振动其一日之神气,则信乎和平中正之规模,亦有不耐悠久者。然补助中州而润泽四隅,故凡古今成方之所用人参,无不可以潞党参当之,即凡百证治之应用人参者,亦无不可以潞党参投之。附关于《伤寒论》所用人参的思考华成坤 研究伤寒的学者,常对《伤寒论》中的人参有疑问,张仲景用的人参是不是今天我们所用的人参呢?笔者认为:仲景所用人参有二,一为古之人参,现在已经不可见,二为辽东人参,即现在之野山参。而今天人们所用的党参、园参、高丽参、西洋参,仲景并没有用过。仲景在《伤寒论》的序言中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至晚在东汉,《神农本草经》已成书。《神农本草经》关于人参的记载:“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人衔,一名鬼盖。生山谷。”其中明确指出,人参为甘寒之品,而甘寒之品善养阴退热。而今天的园参,性甘微温,并无养阴退热之功。陈修园在《本草经读》说:“仲景一百一十三方中,用人参者,只有一十七方,新加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半夏泻心汤、黄连汤、生姜泻心汤、旋覆代赭石汤、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厚朴生姜半夏人参汤、桂枝人参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吴茱萸汤、理中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炙甘草汤,皆因汗、吐之后,亡其阴津,取其救阴,如理中汤、吴茱萸汤,以则刚燥剂中阳药太过,取人参甘寒之性,养阴配阳,以臻於中和之妙也。”而今天人们所用的园参和高丽参都没有此功用。张锡纯认为:人参之种类不一,古所用之人参,方书皆谓出于上党,即今之党参是也。党参功“力能补脾养胃,润肺生津,健运中气”(《本草正义》),似乎与伤寒所用人参功用相当,但梁朝陶弘景在《神农本草经集注》曰:人参“生上党山谷及辽东……上党郡在冀州西南。今魏国所献即是,形长而黄,状如防风,多润实而甘。俗乃重百济者,形细而坚白,气味薄于上党。次用高丽,高丽即是辽东。形大而虚软,不及百济。百济今臣属高丽,高丽所献,兼有两种,止应择取之尔。实用并不及上党者,其为药切要,亦与甘草同功,而易蛀。唯纳器中密封头,可经年不坏。人参生一茎直上,四、五叶相对生,花紫色。高丽人作人参赞曰:三桠五叶,背阳向阴。欲来求我,树相寻。树叶似桐甚大,阴广,则多生阴地,采作甚有法。今近山亦有,但作之不好。”陶氏所描述的人参的气味及生长形态,与今天的党参都不相似,所以可以确定,今之党参非古之人参。从陶氏所言人参“生上党山谷及辽东”(注:辽东为高丽)可知,上党人参与高丽人参应同属于五加科。但其功效也不尽相同。张三雷说:“辽参禀性醇正,绝无刚烈气象,是以滋养阴液尤其独步。而高丽参则已有刚健恣态,温升之性时时流露,所以兼能振作阳气,战胜阴霾。”这里所说的辽参为今天人们习称的野山参。今天的人栽人参(园参及移山参等)与野山参的性味有差别,性味甘,微苦,微温,与高丽参相类,补肾益气之功。《本草纲目》记载:“元素曰:性温,味甘、微苦,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中之阳也。”又记载:人参“治男妇一切虚证……滑泻久痢……胎前产后诸病。”西洋参为近代引入,没有与人参相混淆。但其性苦,微甘,寒,能补气养阴,清火生津,却与古之上党人参功效相近,但其寒性较大,对于中阳衰微、胃有寒湿之人不可用,所以理中丸及汤不可直接用之替代古之上党人参。综上所述,参有古之上党人参,现已不可见;有辽参,今天的野山参,数量极少;有高丽参,亦多为人栽;有人栽人参,东北产之;有党参,后世新发现品种;有西洋参,近代引入。因此,《伤寒论》中所用的人参,除了野山参可用替用品之外,其余都不能代替。但在临床上,野山参价格不菲,而且难得,一般情况下可用党参替代;但对于阴津亏虚者,可以用党参加西洋参替代古之人参,可解临床伤寒方中用人参之难。往期精彩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eishacan.com/bssyt/9816.html